客服热线18008665020
当前位置: 主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客车动态>

工信部:纯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长期并存互补

来源:转载 作者:未知 时间:2019-04-25 浏览次数:

2019年4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19年一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出席发布会介绍2019年一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可能会超过150万辆

  在回答香港经济通讯社记者,有关: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8.2%,增幅还是比较大的,请问发言人怎么看今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态势?的问题时,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据行业协会统计,一季度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30.4万辆和29.9万辆,产销增幅同比分别达到102.7%和109.7%。应该说这个速度是在财政补贴逐年退拨的基础上完成。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广规模全球领先,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均取得长足进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特别是《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不断完善。

  整体看,我国已建立起全球最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体系。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结构也在逐步优化,在乘用车销售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个人消费市场也在快速兴起。这次财政补贴政策做了一些调整,也是基于2020年以后补贴政策全面退出,并根据新能源汽车规模效益、成本等因素,以及补贴政策退坡退出的规定,综合考虑作出的调整,有助于发挥补贴政策的基础性、导向型作用,促进产业优胜劣汰,防止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下一步,工信部将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优化公共充电桩布局,研究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基础上,给予更多使用环节的优惠措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三是完善扶持政策,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及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建立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地方财政补贴从鼓励购买向支持充电设施建设、补贴充电服务费等使用环节过渡。

  四是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新能源汽车监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消防救援体系、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等,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水平。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可能会超过150万辆。

  氢燃料电池汽车将与纯电动汽车长期并存互补

  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有关:我们注意到最近工信部发布了第三批的推广目录,有三款燃料电池汽车入选,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个技术路线可能成为未来重点支持的另一个发展方向?的问题时,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当前新能源汽车总体发展方向,应该说氢燃料电池汽车和采用锂电池的纯电动汽车都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路线。

  从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看,纯电动汽车更适用于城市、短途、乘用车等领域,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更适用于长途、大型、商用车等领域。我们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将与纯电动汽车长期并存互补,共同满足交通运输和人们的出行需要。

  从目前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明显要晚于纯电动汽车。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整车成本较高,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依赖于整体氢能产业链的发展及相关的政策、标准、法规的不断优化完善,某种程度上比电动汽车的推广难度可能还要大。

  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示范运行,破解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商业化难题,大力推进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据中汽协统计,今年一季度,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8辆和273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2倍和135.5倍 。2018年间,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完成1527辆,包括1418辆燃料电池客车以及109辆燃料电池货车,由此我们看出,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主要在商用车市场发展,这也呼应了工信部的说法,所谓的并存互补是指什么,燃料电池汽车在商用车市场的发展值得后续观察。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转载请附带本文网址://www.capitolpatent.com/news/45672.html

专汽网[www.capitolpatent.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专汽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专汽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专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专汽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到侵权,请联系删除。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3、同时为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资源信息,专汽网从即日起诚征好稿,投稿邮箱:yilian@17350.com,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